
第十年“双11”落下帷幕。
11月12日零时,阿里巴巴未经审计的数据显示,11月11日全天,2018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GMV)达到2135亿元人民币。与2017年双11的交易额1682亿元相比,增长了26.93%。这是十年前2009年双11的交易额5000万的4270倍。
据阿里披露的数据,双11全天物流订单达到10.42亿,再创世界纪录。苹果、美的、海尔、小米、耐克、阿迪达斯等237家品牌当天销量过亿元。阿里云上新增调用的弹性计算能力累计超过1000万核,相当于10座大型数据中心。60.3%的交易通过支付宝指纹、刷脸支付完成。
今年双11城市成交额最多的是上海、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武汉、苏州、南京。成交额最多的省份排行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山东、四川、河南、湖北、福建。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今年双11成交额统计口径与去年基本一致,包括天猫、淘宝、飞猪、速卖通等,并新增阿里控股的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数据。尽管今年阿里线下体系也参与进来,但双11成交额并不包括盒马、饿了么、银泰、大润发的成交额。

今年,天猫双11成交额首次迈过2000亿元大关。
作为天猫双11的十年操盘手,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张勇前一晚只睡了4小时。张勇11月11日晚在接受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这(2000亿元)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不是为了一个数字而做双11,而真的是为了创造一个节日而做,以此更好地驱动产业进行变革,走向数字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大屏上怎么样反映双11数字,我们也非常谨慎。”
截至11月11日23时18分09秒,天猫双11物流订单量超过10亿。菜鸟方面表示,这宣告中国快递进入一天10亿的新时代,显现出中国商业的巨大活力和强劲消费信心。
2017年一次大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一天10亿包裹数量,不会超过八年,估计在六、七年左右就能实现。”
增速放缓阿里有备而来
不停滚动的大屏带来的刺激感在提醒我们,“交易额(GMV)”这一数字依然是今年天猫双十一的主题,也依然是人们用来审视阿里成绩的标准。从2009年诞生至今,双十一的交易额每年都以可观的速度保持着增加,只是业界也早有发现,增长曲线在告诉人们,天猫双十一的交易额增速已经遇到了放缓的尴尬现实。

阿里早已开始“转移”大家对这一数字的注意力,试图淡化GMV的概念。
从2016年Q3财报开始,阿里就再也没有披露过季度总GMV,在当年的投资者大会上,马云还亲自对外表示,在之后的季度财报中,阿里将不再公布GMV这个电商的重要指标数字,而采用“年GMV”的披露方式。去年,马云还特意强调,“双十一不再是一个销售数字,希望能够通过双十一推动全中国各个行业的进步”。
也许有一天,阿里也会像不再披露季度GMV那样停止披露双十一交易额,到那个时候,关于双十一,我们还能看些什么?
尽管GMV增速天花板隐现,但今年,阿里显然还是有备而来。
今年是双十一十周年,也是很多的“第一年”。比如,这是张勇确认接任阿里董事局主席之后的第一个双十一,也是天猫总裁靖捷上任后亲自全盘操刀的第一个双十一,而更重要的,这是其数字经济体被拉出来秀肌肉的第一个年头。这些都预示着,今年的双十一成绩不容有失。
除了天猫、淘宝、飞猪、口碑、速卖通等,今年阿里第一次把Lazada等成交额算入总GMV。虽然阿里全线上下都在默契强调“没有预设KPI”,但并不难想象,在阿里数字经济体全员刷存在感的这个双十一,有了线上和线下场景、海外与低线市场全盘并入,大屏上最后定格的数字必然不会过于尴尬。
开始被GMV数字“绑架”的阿里,今年把宣传重心放在了整个“数字经济体”——横跨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云计算、新零售等多板块的整个阿里生态,阿里系各BU也都在今年的双十一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可以说,以后每一年的双十一,都将是业界对阿里数字经济体成绩的全面考察。
同样是“数字”,这个词代表的内容,已经全然不同。
不管是这两年的天猫晚会,还是基于线上线下协同的各种剁手玩法,都能看出阿里在营销上不遗余力的投入。虎嗅文章《一个“买买买”的消费黑洞是如何打造的》中就有提到,现在的天猫新零售,做的就是品牌商全域(线上线下融合)数字化的运营与营销。
新零售业务的主要载体还是围绕着城市商圈和购物中心,然后通过数据银行经营消费者资产,输出给智慧商圈、智慧门店、客户运营等业务环节。品牌从触达消费者到真正获客,每个环节都可以被数字化度量,沉淀到数据银行形成回流循环。
“数据银行”的概念,靖捷就曾不止一次地提到。
几天前在杭州的一次采访中,靖捷对包括虎嗅在内的媒体说:“经过了天猫双十一的营销活动以后,商家会知道有多少新的客人产生,这些新的用户就是未来一年的运营基础,因为这些客人真真实实进入到了品牌商家的数据银行。这不是像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做完一个促销,‘雨过地不湿’什么也没留下。即使某个消费者在这个时间段没有买,你都会知道跟什么样的消费者能产生有效地互动,也就是说他已经产生了购买的兴趣,后面可以持续和他互动。”
在靖捷看来,消费力就像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是今天能看到的消费者,而在冰山下面,是有着消费意愿,但存在时间、空间、物流、服务等各方面的顾虑而没有进行消费的人群。
“我们要如何通过新零售、技术等力量,让冰山更多浮出在水面以上。我开个玩笑,上面浮出20%,哪怕下面仅浮出40%就有了翻倍的消费。”靖捷对虎嗅说,“所有大的变革很全面但是也刚刚开始,它的本质意义是要让我们看见,我们事实上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零售时代。”
用双十一来积累消费潜力股用户的数据,将消费力进行充分的挖掘。这大概是阿里用双十一为新零售布局打的十分响亮的一个“算盘”。
阿里数字经济体中,每年都要接受双十一的考验的,除了天猫,就是蚂蚁金服和菜鸟。
成绩一路攀升地飞快,但是就在11日开闸之后,还是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天猫服务器一时陷入瘫痪。虽然今年天猫解决问题恢复正常的时间比以往快了许多,但也能看出,阿里离“喝着茶过完双十一”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但关于双11背后的技术保障,刚刚松一口气的蚂蚁金服CTO胡喜还是给出了这样的成绩:今年用生物技术,数亿人的支付时长缩短至1秒;生物支付占比达到60.3%;支付宝支撑双11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实现100%开放。
对蚂蚁金服的挑战告一段落,但是菜鸟网络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正如马云的预言,今年双十一,中国快递就此进入一天十亿量级时代。显然,这对物流行业的压力有增无减。
从今年开始,菜鸟方面与以往最大的不同,还是体现在IoT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方面。菜鸟网络总裁万霖曾对我们介绍过菜鸟正在做的四件事:
一是利用IoT设备对园区进行智能化升级;二是仓内的自动化投入;三是在全链路上利用算法,所有地方安装视频摄像头,“装了摄像头但是真正起到作用很少,现在装了摄像头还要留一个人监控所有的屏幕,其实这个效率非常低,我们希望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过人眼看;四是智能通关,以后可以通过技术提高通关的便利性。
“车和园区都有数据,但都还是孤岛,并没有打通。国内大家都说公路货运效率不高,实际上路上每一辆卡车都是满的而且是超载的,效率不高是因为他等的时间比在路上开的时间还长,不是装载率不够而是周转率不够。”万霖说。
就在今晚战斗结束前,逍遥子还接受了包括虎嗅在内的媒体的采访,对于“数字”的认知,他给出了一个“答案”。逍遥子表示,双十一更像一个练兵场,新零售的实验、模型都可以来做实战。他并不看重线下部分的数字,也不会把纯线下的数字放进GMV,双十一不会单独为了“数字”去做。
双十一的故事还在继续,但是未来要讲的主题已不会是、也无法是交易额。毫无疑问,“新零售”和阿里的“数字化”建设,才是等在后面真正的大考。
除了“精彩”,挑战只怕也是“刚刚开始”。
附:天猫双11的交易数据时间轴
零时零分21秒,天猫双11总成交额突破10亿元。
零时2分05秒,成交额超过100亿元。2017年达到这一成绩,花了3分01秒。2016年用了6分58秒。2015年花了12分28秒。2014年耗时为38分钟,2013年耗时接近6小时。
零时4分20秒,成交额超191亿元,已超2012年双11全天的成交额。
零时12分14秒,成交额超362亿元 已超过2013年双11全天的成交额
零时35分17秒,成交额超571亿元,超过2014年双11成交总额。
1时47分,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比2017年达到1000亿元的时间缩短了超过7个小时。
8时8分52秒,成交额超1207亿元,超过2016年天猫双11全天成交额,用时比去年再快5小时。
12时,成交额达到1491.6亿人民币,167个品牌成交过亿,达到去年双11全天数量。
12时08分40秒,成交额超1500亿。
15时49分39秒,成交额超1682亿元 ,已超2017年双11全天成交额。
22时28分37秒,成交额超过2000亿元,创出历史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