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首页 前端设计 程序设计 Java相关 移动开发 数据库/运维 软件/图像 大数据/云计算 其他经验
当前位置:技术经验 » 程序设计 » C++ » 查看文章
常用语言的线程模型(Java、go、C++、python3)
来源:cnblogs  作者:京东云开发者  时间:2023/7/17 9:40:45  对本文有异议

背景知识

  1. 软件是如何驱动硬件的?
    硬件是需要相关的驱动程序才能执行,而驱动程序是安装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如果写了一个程序A,A程序想操作硬件工作,首先需要进行系统调用,由内核去找对应的驱动程序驱使硬件工作。而驱动程序怎么让硬件工作的呢?驱动程序作为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媒介,可以把操作系统中相关的指令翻译成硬件能够识别的电信号,同时,驱动程序也可以将硬件的电信号转为操作系统能够识别的指令。
  2. 进程、轻量级进程、线程关系
    一个进程由于所运行的空间不同,被分为内核线程和用户进程,之所有称之为内核线程,是因为其不拥有虚拟地址空间。如果创建一个新的用户进程,会分配一个新的虚拟地址空间,不同用户进程之间资源是隔离的。由于创建一个新的进程需要消耗很多的资源,并且在进程之间切换的代价也很昂贵,因此引入了轻量级进程。轻量级进行本质上也是对内核线程的高层抽象,虽然不同的轻量级进程之间可以共享某些资源,但由于轻量级进程本质上还是内核线程,如果进行轻量级线程之间的切换,需要进行系统调用,代价也是比较昂贵的。内核本质上只能感知到进程的存在,像不同语言的多线程技术,是在用户进程的基础上创建的线程库,线程本身不参与处理器竞争,而是由其所属的用户进程参与处理器的竞争。
  3. 如何理解用户态和内核态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到计算机资源是有限的,不管是CPU资源、内存资源、IO资源、网络资源,为了保证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有一个管控机制,而这个管控机制都是交于操作系统来处理的。用户态和内核态是操作系统的一种逻辑划分,本质上是进行权限控制,处于用户态的进程可以直接使用分配给其的内存空间,但如果想使用CPU等稀缺资源,处于用户态的进程就没有这个权限了,必须通过系统调用,让当前进程进入内核态,这样可以有更大的权限去申请CPU资源、内存资源、IO资源等;

操作系统线程模型

java语言

线程模型

在Java诞生之初,在Java中就引入了线程,最初称之为“绿色线程”,完全由JVM进行管理,这和操作系统用户线程是多对一的实现,但随着操作系统对线程支持越来越强大,java中的线程实现采用了一对一的实现,即一个java线程对应于一个操作系统用户线程,但是这个线程的堆栈大小是固定的,随着线程数量创建过多,可能导致内存溢出。在java19版本中引入了虚拟线程的概念,虚拟线程有一个动态的堆栈,可以增大和缩小,这和操作系统用户线程之间是一个多对多的关系,随着后面的发展,java中的线程模型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优缺点

作为一对一的线程模型维护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每一个线程栈信息是固定的,不利于创建大量的线程,并且多线程操作时可能涉及频繁的系统调用,上下文切换代价高。

使用方式(以生产者消费者模型来说明)

  1. public class ThreadTest {
  2.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P = new Object();
  3. static 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4. @Test
  5. public void test() throws Exception {
  6.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 {
  7. while(true) {
  8. try {
  9. product();
  10. }catch (Exception e) {
  11. e.printStackTrace();
  12. }
  13. }
  14. });
  15.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 -> {
  16. while(true) {
  17. try {
  18. consume();
  19. }catch (Exception e) {
  20. e.printStackTrace();
  21. }
  22. }
  23. });
  24. thread1.start();
  25. thread2.start();
  26. thread1.join();
  27. thread2.join();
  28. }
  29. private static void product() throws Exception {
  30. synchronized (P) {
  31. if(list.size() == 1) {
  32. // 让出锁
  33. P.wait();
  34. }
  35. list.add(1);
  36. System.out.println("produce");
  37. P.notify();
  38. }
  39. }
  40. private static void consume() throws Exception {
  41. synchronized (P) {
  42. if(list.size() == 0) {
  43. P.wait();
  44. }
  45. list.remove(list.size() - 1);
  46. System.out.println("consume");
  47. P.notify();
  48. }
  49. }
  50. }

go语言

go语言线程模型

在go语言中,线程模型就是比较强大了,包含了三个概念:内核线程(M)、goroutine(G)、G的上下文环境(P)。其中G表示基于协程创建的用户线程,M直接关联一个内核线程,P里面一般存放正在运行的goroutine的上下文环境(函数指针、堆栈地址和地址边界等)。

优缺点

go语言中的线程模型算是很强大了,引用了协程,线程栈大小可以动态调整,很好地避免了java中目前的线程模型缺点。

使用方式(以生产者消费者模型来说明)

  1. package main
  2. import (
  3. "fmt"
  4. )
  5. type ThreadTest struct {
  6. lock chan int
  7. }
  8. func (t *ThreadTest) produce() {
  9. for {
  10. t.lock <- 10
  11. fmt.Println("produce:", 10)
  12. }
  13. }
  14. func (t *ThreadTest) consume() {
  15. for {
  16. v := <-t.lock
  17. fmt.Println("consume:", v)
  18. }
  19. }
  20. func main() {
  21. maxLen := 10
  22. t := &ThreadTest{
  23. make(chan int, maxLen),
  24. }
  25. // 重点在这里,开启新的协程,配合通道,让go的多线程变成非常优雅
  26. go t.consume()
  27. go t.produce()
  28. select {}
  29. }

c++语言

c++语言线程模型

在c++11中增加了操作thread库,提供对线程操作的进一步封装,而这个库底层是使用了pthread库,这个库底层采用了1:1线程模型,跟java中的线程模型类似。

优缺点

作为一对一的线程模型维护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每一个线程栈信息是固定的,不利于创建大量的线程,并且多线程操作时可能涉及频繁的系统调用,上下文切换代价高。

使用方式(以生产者消费者模型来说明)

  1. #include
  2. #include
  3. #include
  4. #include
  5. static const int SIZE = 10;
  6. static const int ITEM_SIZE = 30;
  7. std::mutex mtx;
  8. std::condition_variable not_full;
  9. std::condition_variable not_empty;
  10. int items[SIZE];
  11. static std::size_t r_idx = 0;
  12. static std::size_t w_idx = 0;
  13. void produce(int i) {
  14. std::unique_lock lck(mtx);
  15. while((w_idx+ 1) % SIZE == r_idx) {
  16. std::cout << "队列满了" << std::endl;
  17. not_full.wait(lck);
  18. }
  19. items[w_idx] = i;
  20. w_idx = (w_idx+ 1) % SIZE;
  21. not_empty.notify_all();
  22. lck.unlock();
  23. }
  24. int consume() {
  25. int data;
  26. std::unique_lock lck(mtx);
  27. while(w_idx == r_idx) {
  28. std::cout << "队列为空" << std::endl;
  29. not_empty.wait(lck);
  30. }
  31. data = items[r_idx];
  32. r_idx = (r_idx + 1) % SIZE;
  33. not_full.notify_all();
  34. lck.unlock();
  35. return data;
  36. }
  37. void p_t() {
  38. for(int i = 0; i < ITEM_SIZE; i++) {
  39. produce(i);
  40. }
  41. }
  42. void c_t() {
  43. static int cnt = 0;
  44. while(1) {
  45. int item = consume();
  46. std::cout << "消费第" << item << "个商品" << std::endl;
  47. if(++cnt == ITEM_SIZE) {
  48. break;
  49. }
  50. }
  51. }
  52. int main() {
  53. std::thread producer(p_t);
  54. std::thread consumer(c_t);
  55. producer.join();
  56. consumer.join();
  57. }

python语言

python线程模型

python中的线程使用了操作系统的原生线程,python虚拟机使用了一个全局互斥锁(GIL)来互斥线程对Python虚拟机的使用,当一个线程获取GIL的权限之后,其他的线程必须等待这个线程释放GIL锁,索引再多核CPU上,python多线程也会退化为单线程,无法利用多核的优势。

优缺点

python语言多线程由于GIL的存在,在计算密集型场景上,很难体现到优势,并且由于涉及线程切换的代码,反而可能性能还不如单线程好。

使用方式(以生产者消费者模型来说明)

  1. #! /usr/bin/python3
  2. import threading
  3. import random
  4. import time
  5. total = 100
  6. lock = threading.Lock()
  7. totalTime = 10
  8. gTime = 0
  9. class Consumer(threading.Thread):
  10. def run(self):
  11. global total
  12. global gTime
  13. while True:
  14. cur = random.randint(10, 100)
  15. lock.acquire()
  16. if total >= cur:
  17. total -= cur
  18. print("{}使用了{}, 当前剩余{}".format(threading.current_thread(), cur, total))
  19. else:
  20. print("{}准备使用{},当前剩余{},不足,不能消费".format(threading.current_thread(), cur, total))
  21. if gTime == totalTime:
  22. lock.release()
  23. break
  24. lock.release()
  25. time.sleep(0.7)
  26. class Producer(threading.Thread):
  27. def run(self):
  28. global total
  29. global gTime
  30. while True:
  31. cur = random.randint(10, 100)
  32. lock.acquire()
  33. if gTime == totalTime:
  34. lock.release()
  35. break
  36. total += cur
  37. print("{}生产了{}, 剩余{}".format(threading.current_thread(), cur, total))
  38. gTime+= 1
  39. lock.release()
  40. time.sleep(0.5)
  41. if __name__ == '__main__':
  42. t1 = Producer(name="生产者")
  43. t1.start()
  44. t2 = Consumer(name="消费者")
  45. t2.start()

总结

在目前的线程模型中,有1:1、M:1、M:N多种线程模型,具体采用哪种线程模型也和硬件和操作系统的支持程度有关,像诞生比较早的语言,普通采用M:1、1:1线程模型,像c++、java。而新诞生不久的go语言,采用的是M:N线程模型,在多线程的支持上更加强大。

感觉了解一下线程模型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清楚语言层面上的线程在操作系统层面怎么映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不清不楚,可能会踩一些坑,我们都知道在java中不同无限的创建线程,这会导致内存溢出,go语言中对多线程支持更加强大,很多事情不需要我们再去关注了,在语言底层已经帮助我们做了。

每种语言的底层细节太多了,如果想深入研究某一个技术,还是得花精力去研究。

作者:京东零售 姜昌伟

来源:京东云开发者社区

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Jcloud/p/17559171.html

 友情链接:直通硅谷  点职佳  北美留学生论坛

本站QQ群:前端 618073944 | Java 606181507 | Python 626812652 | C/C++ 612253063 | 微信 634508462 | 苹果 692586424 | C#/.net 182808419 | PHP 305140648 | 运维 608723728

W3xue 的所有内容仅供测试,对任何法律问题及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
关于我们  |  意见建议  |  捐助我们  |  报错有奖  |  广告合作、友情链接(目前9元/月)请联系QQ:27243702 沸活量
皖ICP备17017327号-2 皖公网安备340207020004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