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绍
Redis是一个高性能的开源key-value数据库。它被广泛应用于缓存、会话存储、实时分析、消息队列等场景。Redis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 数据持久化:Redis支持将内存中的数据保存到磁盘上,确保数据在断电或重启后不丢失。
- 多样数据结构:除了支持简单的key-value存储,Redis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结构,如List、Set、Sorted Set和Hash等,使其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数据需求。
- 数据备份:通过master-slave模式进行数据备份,增加了数据的高可用性。
2. 优势
Redis的优势使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 极高性能:Redis是一个基于内存的数据库,因此读写速度非常快,适用于高并发场景。
- 多样数据类型:Redis支持不同的数据类型,让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提高应用的效率。
- 原子性操作:Redis的所有操作都是原子性的,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 丰富特性:Redis提供了许多附加功能,如发布/订阅模式、过期设置、事务支持等,使其在构建复杂应用时更加灵活。
同时,Redis在与其他key-value存储相比时,有以下独特之处:
- 复杂数据结构与原子性操作:Redis提供了复杂的数据结构(List、Set、Sorted Set和Hash等),并保持对它们的原子性操作。这使得Redis成为更多用途的数据库,而无需额外的抽象层。
- 运行在内存中:Redis主要运行在内存中,但它支持将数据异步持久化到磁盘,以防止数据丢失。这样的设计使得Redis在读写操作中非常高效,尤其适用于需要频繁读写的应用场景。
3. 安装 Redis
- 下载最新稳定版本的 Redis,可从官方网站 http://redis.io/download 下载。
- 解压下载的文件:
#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6.0.8.tar.gz
# tar xzf redis-6.0.8.tar.gz
# cd redis-6.0.8
- 编译 Redis:
# make
编译完成后,在 redis-6.0.8/src 目录下会生成 redis-server 和 redis-cli 两个程序,分别用于启动 Redis 服务和进行测试。
- 启动 Redis 服务:
# cd src
# ./redis-server
注意:使用上述命令启动 Redis 会使用默认配置。也可以通过启动参数指定配置文件:
# cd src
# ./redis-server ../redis.conf
其中 redis.conf 是默认的配置文件,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自定义的配置文件。
- 使用 Redis 客户端和 Redis 服务进行交互:
# cd src
# ./redis-cli
redis> set name zhangsan
OK
redis> get name
"zhangsan"
有些同学可能疑惑为什么运行 redis-server
后,不能退出终端而让 Redis 在后台运行呢?如果关闭终端,Redis 将会一同关闭。请继续往下阅读……
4. 后台运行
将 redis.conf 配置文件拷贝到 /etc/redis
目录,然后在刚解压的 Redis 根目录执行以下操作:
mkdir /etc/redis
cp redis.conf /etc/redis/
编辑配置文件:
vim /etc/redis/redis.conf
找到 daemonize no
并将其改为 daemonize yes
:
# By default Redis does not run as a daemon. Use 'yes' if you need it.
# Note that Redis will write a pid file in /var/run/redis.pid when daemonized.
daemonize yes
指定配置文件启动 Redis:
redis-server /etc/redis/redis.conf
检查 Redis 是否在后台运行:
ps -ef | grep redis
root 21495 1 0 17:02 ? 00:00:00 ./redis-server 127.0.0.1:6379
5. 配置 Redis
Redis的配置文件为 redis.conf,位于 Redis 安装目录下。可以使用 CONFIG 命令查看或设置配置项。
5.1 查看配置项
使用以下语法查看配置项:
redis 127.0.0.1:6379> CONFIG GET CONFIG_SETTING_NAME
例如:
redis 127.0.0.1:6379> CONFIG GET loglevel
1) "loglevel"
2) "notice"
使用 *
号获取所有配置项:
redis 127.0.0.1:6379> CONFIG GET *
1) "dbfilename"
2) "dump.rdb"
3) "requirepass"
...
5.2 修改配置项
可以通过修改 redis.conf 文件或使用 CONFIG SET 命令来修改配置。
使用以下语法设置配置项:
redis 127.0.0.1:6379> CONFIG SET CONFIG_SETTING_NAME NEW_CONFIG_VALUE
例如:
redis 127.0.0.1:6379> CONFIG SET loglevel "notice"
OK
redis 127.0.0.1:6379> CONFIG GET loglevel
1) "loglevel"
2) "notice"
5.3 参数说明
redis.conf 配置项说明如下:
序号 |
配置项 |
说明 |
1 |
daemonize no |
Redis 默认不是以守护进程的方式运行,可以通过该配置项修改,使用 yes 启用守护进程(Windows 不支持守护线程的配置为 no ) |
2 |
pidfile /var/run/redis.pid |
当 Redis 以守护进程方式运行时,Redis 默认会把 pid 写入 /var/run/redis.pid 文件,可以通过 pidfile 指定 |
3 |
port 6379 |
指定 Redis 监听端口,默认端口为 6379,为什么选用 6379 作为默认端口,因为 6379 在手机按键上 MERZ 对应的号码,而 MERZ 取自意大利歌女 Alessia Merz 的名字 |
4 |
bind 127.0.0.1 |
绑定的主机地址 |
5 |
timeout 300 |
当客户端闲置多长秒后关闭连接,如果指定为 0 ,表示关闭该功能 |
6 |
loglevel notice |
指定日志记录级别,Redis 总共支持四个级别: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默认为 notice |
7 |
logfile stdout |
日志记录方式,默认为标准输出,如果配置 Redis 为守护进程方式运行,而这里又配置为日志记录方式为标准输出,则日志将会发送给 /dev/null |
8 |
databases 16 |
设置数据库的数量,默认数据库为0,可以使用SELECT 命令在连接上指定数据库id |
9 |
save <seconds> <changes>Redis 默认配置文件中提供了三个条件:save 900 1save 300 10save 60 10000分别表示 900 秒(15 分钟)内有 1 个更改,300 秒(5 分钟)内有 10 个更改以及 60 秒内有 10000 个更改。 |
指定在多长时间内,有多少次更新操作,就将数据同步到数据文件,可以多个条件配合 |
10 |
rdbcompression yes |
指定存储至本地数据库时是否压缩数据,默认为 yes,Redis 采用 LZF 压缩,如果为了节省 CPU 时间,可以关闭该选项,但会导致数据库文件变的巨大 |
11 |
dbfilename dump.rdb |
指定本地数据库文件名,默认值为 dump.rdb |
12 |
dir ./ |
指定本地数据库存放目录 |
13 |
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 |
设置当本机为 slave 服务时,设置 master 服务的 IP 地址及端口,在 Redis 启动时,它会自动从 master 进行数据同步 |
14 |
masterauth <master-password> |
当 master 服务设置了密码保护时,slave 服务连接 master 的密码 |
15 |
requirepass foobared |
设置 Redis 连接密码,如果配置了连接密码,客户端在连接 Redis 时需要通过 AUTH <password> 命令提供密码,默认关闭 |
16 |
maxclients 128 |
设置同一时间最大客户端连接数,默认无限制,Redis 可以同时打开的客户端连接数为 Redis 进程可以打开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数,如果设置 maxclients 0,表示不作限制。当客户端连接数到达限制时,Redis 会关闭新的连接并向客户端返回 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 错误信息 |
17 |
maxmemory <bytes> |
指定 Redis 最大内存限制,Redis 在启动时会把数据加载到内存中,达到最大内存后,Redis 会先尝试清除已到期或即将到期的 Key,当此方法处理 后,仍然到达最大内存设置,将无法再进行写入操作,但仍然可以进行读取操作。Redis 新的 vm 机制,会把 Key 存放内存,Value 会存放在 swap 区 |
18 |
appendonly no |
指定是否在每次更新操作后进行日志记录,Redis 在默认情况下是异步的把数据写入磁盘,如果不开启,可能会在断电时导致一段时间内的数据丢失。因为 redis 本身同步数据文件是按上面 save 条件来同步的,所以有的数据会在一段时间内只存在于内存中。默认为 no |
19 |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
指定更新日志文件名,默认为 appendonly.aof |
20 |
appendfsync everysec |
指定更新日志条件,共有 3 个可选值: |
21 |
vm-enabled no |
指定是否启用虚拟内存机制,默认值为 no,简单的介绍一下,VM 机制将数据分页存放,由 Redis 将访问量较少的页即冷数据 swap 到磁盘上,访问多的页面由磁盘自动换出到内存中(在后面的文章我会仔细分析 Redis 的 VM 机制) |
22 |
vm-swap-file /tmp/redis.swap |
虚拟内存文件路径,默认值为 /tmp/redis.swap,不可多个 Redis 实例共享 |
23 |
vm-max-memory 0 |
将所有大于 vm-max-memory 的数据存入虚拟内存,无论 vm-max-memory 设置多小,所有索引数据都是内存存储的(Redis 的索引数据 就是 keys),也就是说,当 vm-max-memory 设置为 0 的时候,其实是所有 value 都存在于磁盘。默认值为 0 |
24 |
vm-page-size 32 |
Redis swap 文件分成了很多的 page,一个对象可以保存在多个 page 上面,但一个 page 上不能被多个对象共享,vm-page-size 是要根据存储的 数据大小来设定的,作者建议如果存储很多小对象,page 大小最好设置为 32 或者 64bytes;如果存储很大大对象,则可以使用更大的 page,如果不确定,就使用默认值 |
25 |
vm-pages 134217728 |
设置 swap 文件中的 page 数量,由于页表(一种表示页面空闲或使用的 bitmap)是在放在内存中的,,在磁盘上每 8 个 pages 将消耗 1byte 的内存。 |
26 |
vm-max-threads 4 |
设置访问swap文件的线程数,最好不要超过机器的核数,如果设置为0,那么所有对swap文件的操作都是串行的,可能会造成比较长时间的延迟。默认值为4 |
27 |
glueoutputbuf yes |
设置在向客户端应答时,是否把较小的包合并为一个包发送,默认为开启 |
28 |
hash-max-zipmap-entries 64 hash-max-zipmap-value 512 |
指定在超过一定的数量或者最大的元素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采用一种特殊的哈希算法 |
29 |
activerehashing yes |
指定是否激活重置哈希,默认为开启(后面在介绍 Redis 的哈希算法时具体介绍) |
30 |
include /path/to/local.conf |
指定包含其它的配置文件,可以在同一主机上多个Redis实例之间使用同一份配置文件,而同时各个实例又拥有自己的特定配置文件 |
6. 错误解决
在编译 Redis 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错误:
....
server.c:5166:39: error: ‘struct redisServer’ has no member named ‘maxmemory’
....
这可能是由于 gcc 版本问题导致的,适用于 Redis 6.0 以上版本。
解决办法如下:
- 检查 gcc 版本:
gcc -v
- 如果 gcc 版本低于 5.3,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升级 gcc 到 5.3 及以上版本:
yum -y install centos-release-scl
yum -y install devtoolset-9-gcc devtoolset-9-gcc-c++ devtoolset-9-binutils
scl enable devtoolset-9 bash
echo "source /opt/rh/devtoolset-9/enable" >> /etc/profile
注意:以上操作仅在临时生效,如果需要长期生效,需要将 source /opt/rh/devtoolset-9/enable
添加到 /etc/profile 文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