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彭博社报道,星巴克本周通过一位财务顾问向数位潜在投资者发出信函,征求对中国业务及增长策略的意见。
据知情人士披露,自去年末有星巴克中国出售传闻开始,至少有一家大型企业曾与星巴克展开详细谈判,但双方最终未能达成一致。
这一次,根据彭博的报道来看,应该是进入了同时向多名潜在买家发出问询的新阶段,也就是加速期。
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引多方竞购,估值数十亿美元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曾一路高歌猛进,凭借其独特的品牌魅力和高品质的咖啡产品,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然而,近年来,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本土品牌如瑞幸咖啡、库迪咖啡等异军突起,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和创新的产品组合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根据企业财务数据,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虽达到7685家,但同店销售额却同比下降了6%,净利润缩水近24%。与此同时,瑞幸咖啡同期的净收入达12亿美元,门店数量也已超过2.2万家。
在这样的价格竞争背景下,出售中国业务股权似乎成为了星巴克缓解压力、调整战略的一种选择。该消息传出后,众多潜在买家纷纷表现出浓厚兴趣。KKR、方源资本(FountainVest)、太盟投资集团(PAG)等多家知名私募基金对此跃跃欲试。
这些私募股权公司通常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为星巴克中国业务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支持。同时,它们也可能带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资源,为星巴克中国业务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私募股权公司,中资企业也加入了这场潜在的“收购大战”。华润集团与美团作为潜在买家,已与星巴克进行了初步接洽。华润集团业务覆盖零售、消费品、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其全渠道优势和本土化基因与星巴克的战略转型需求契合度较高,能够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提供有力支持。
美团则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具有强大的平台优势和用户基础。若能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有望进一步完善其在餐饮及咖啡领域的布局,同时为星巴克的外卖业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知道,自股权出售消息传出以来,星巴克的收购进程一直在稳步推进。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尼科尔在2025年1月底首次访问中国,并在第一季度财报会议中提及在中国市场的经历,强调了中国市场的活力和机会,同时表示将继续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在中国持续取得增长。
由此可见,星巴克通过财务顾问向潜在投资者发出信函,征求他们对中国业务及如何推动增长方面的意见,更是表明出售进程正在进入关键阶段。目前,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估值传闻已达数十亿美元,但交易的具体架构仍在磋商中,并可能随谈判进程动态调整。
对于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股权的传闻,星巴克方面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其全球发言人表示,除了已经公开分享的信息外,不发表任何评论。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尼科尔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以及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同时提到正在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
若成功收购,行业格局将如何重塑?
如果星巴克中国被成功收购,势必将对国内咖啡市场的格局产生多维度的深层影响。

倘若收购方为华润、美团这类本土企业,那么它们很可能会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加速向下沉市场扩张,从而直接冲击瑞幸、Manner等品牌的增长空间。收购后,供应链整合将成为影响行业格局的关键因素。
另外,星巴克在中国拥有云南咖啡豆采购网络以及昆山智能化产业园等核心供应链资产,其昆山产业园的物流系统能够将空间利用率提升6倍,并实现90%的废弃物循环利用。若私募资本,如KKR、方源资本等介入,通过资本注入来优化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进而调整产品定价,这将直接影响行业成本结构,那些依赖进口咖啡豆的本土品牌可能因此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品牌定位调整与消费者忠诚度考验也会同步显现。虽然星巴克凭借“第三空间”理念积累了稳定的高端客群,但近年来正面临着客单价下滑、同店销售额下降的重要问题。
此外,下沉市场的扩张策略或许会随着并购出现调整。星巴克在三四线城市面临着“重资产、低回报”的困境。如果收购方能借助本土资源来优化下沉模式,星巴克或许能够加速渗透低线城市,以开拓市场。
从长期来看,行业创新与生态重构将成为收购带来的深远影响之一。此前星巴克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的“专星送”和会员体系数字化已展现出协同潜力。若科技企业成为收购方,AI推荐、智能供应链等技术应用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深化,从而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而且,星巴克在云南推行的可持续咖啡豆种植模式若被复制推广,将有助于提升全行业的品质标准。收购所带来的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有可能重塑咖啡行业的生态格局。
综上所述,这场收购事件的意义远不止于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它还将推动供应链效率提升、品牌定位重塑以及下沉市场策略迭代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变革。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可能会迎来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和更便捷的服务体验;而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则需要在性价比、品牌调性、技术应用等方面着重布局,以应对挑战。
无论最终收购方是谁,这一事件都将加速中国咖啡市场的成熟,促使行业朝着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